在《蓝宝石案》里,当神探福尔摩斯从一顶大号礼帽推论出这个帽子的主人“非常聪明”时,他依据的是“脑越大越聪明”,亦即19世纪流行欧美的颅相学观点。到底什么是颅相学,大部分人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这种19世纪风靡整个西方世界的脑测量科学,与今天改天换面但生意红火的同胞面相学、手相学相比,境遇真的不能算好。
颅相学,通过头颅的形状来卜测心智的特性,盛行于19世纪的欧美直至20世纪初。今天我们熟知的许多著名人物,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美国诗人惠特曼,都曾是颅相学的信奉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也一度是被认为是人类认识脑的一种进步形式。
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成为天才或罪犯?对此存在一个物质的解释吗?或者,哲学点地说,人脑,是否可能客观地观察自身,并在此过程中,对其所见取得真正的理解?
尽管到了今天,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对于脑的研究也从宏观不断发展到微观,但是谁也不敢说自己真正认识了人脑,在这个看似体积并不庞大,似乎柔弱得随时会坍塌的内容物里到底存在着怎样的秘密。那些今天我们听来如雷贯耳的名字:拜伦、高斯、惠特曼、列宁、爱因斯坦,他们的脑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秘密?
如果对上述问题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谁动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巡视名人脑博物馆》。
人类渴望了解自己身上的一个特殊器官——脑的功能,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多少人想过,多少人在追逐这个奥秘!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宜张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宜张
《谁动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巡视名人脑博物馆》: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成为天才或罪犯?对此存在一个物质的解释吗?爱因斯坦的大脑真的有什么独特之处吗?
引言
第一章 宇宙中最复杂之物
第二章 笛卡儿
第三章 加尔
第四章 拜伦
第五章 高斯
第六章 布罗卡
第七章 龙勃罗梭
第八章 塞贡
第九章 吉托
第十章 怀尔德
第十一章 惠特曼
第十二章 斯皮茨卡
第十三章 列宁
第十四章 爱因斯坦
第十五章 新颅相学家
致谢
警告
附录
注释
天才与普通人的脑皱褶有所不同吗?这种可能性已经困扰了研究者一个半世纪之久,直到现在还有支持者。这些皱褶虽然不是天才的解剖学基础的唯一候选者,却很容易成为首选,因为,与古代解剖学家的记录不同,它们并不是完全随机的。而哪里有花样,人们就假想哪里存在意义。要理解这些花样,你不需要有医学学位和一本《格雷氏解剖学》(Grny’s Anatomy)。相反,只要一幅草图就够了。
为了欣赏脑皱褶的基本形貌,将你的右手放在桌上,轻轻握成拳头,再松开食指,让拇指指尖停留在食指第一关节的内侧。换句话说,把你的手变成一个说话的蛤蜊,一个玩偶。现在闭了蛤蜊的嘴,想象手套在连指手套里。你现在看到的,大致说来,就是灵长类大脑的左半球。若要变成人脑,那就把连指手套改成拳击手套。
真实大脑的表面,自然是由裂隙分开的,但这些可以用笔轻易画出。先横跨手指关节画一条粗线。在真实大脑中,这条线叫做中央沟;在早期的文本里,它被称作罗朗多裂,名字取自第一次描述它的那位18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这条线的紧前面是中央前回(回是沟之间隆起的组织);就在中央前回之后是另一个隆脊,称为中央后回。前者包含了运动皮质,如在左半球,则控制身体右侧的运动。排列是倒过来的——脑回的最高部分靠近头顶,控制的是脚,然后是腿,依次向下直到脑回的最低部分,这里控制的是手和脸。中央后回以相似的映射记录体感。合并在一起,这两个横跨头顶部的脑回,形成了所谓体感运动皮质。
另一条重要的沟裂是脑外侧裂,或称西尔维裂,它不需要画出来。在这个拳击手套模型中,它正巧与拇指和手之间的缝隙重合,而且就像那条缝隙一样非常深。
为了欣赏脑皱褶的基本形貌,将你的右手放在桌上,轻轻握成拳头,再松开食指,让拇指指尖停留在食指第一关节的内侧。换句话说,把你的手变成一个说话的蛤蜊,一个玩偶。现在闭了蛤蜊的嘴,想象手套在连指手套里。你现在看到的,大致说来,就是灵长类大脑的左半球。若要变成人脑,那就把连指手套改成拳击手套。
真实大脑的表面,自然是由裂隙分开的,但这些可以用笔轻易画出。先横跨手指关节画一条粗线。在真实大脑中,这条线叫做中央沟;在早期的文本里,它被称作罗朗多裂,名字取自第一次描述它的那位18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这条线的紧前面是中央前回(回是沟之间隆起的组织);就在中央前回之后是另一个隆脊,称为中央后回。前者包含了运动皮质,如在左半球,则控制身体右侧的运动。排列是倒过来的——脑回的最高部分靠近头顶,控制的是脚,然后是腿,依次向下直到脑回的最低部分,这里控制的是手和脸。中央后回以相似的映射记录体感。合并在一起,这两个横跨头顶部的脑回,形成了所谓体感运动皮质。
另一条重要的沟裂是脑外侧裂,或称西尔维裂,它不需要画出来。在这个拳击手套模型中,它正巧与拇指和手之间的缝隙重合,而且就像那条缝隙一样非常深。